????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,守歲之俗由來已久。史料上記載漢代宮庭:“每至新歲前夜,夜漏未盡七刻時,朝庭公侯,文武百官都要朝賀天子……百官奏畢,飲宴作樂。”民間的守歲情況最早記載見于西晉周處的《風土志》:除夕之夜,各相與贈送,稱為“饋歲”;酒食相邀,稱為“別歲”;長幼聚飲,祝頌完備,稱為“分歲”;大家終夜不眠,以待天明,稱曰“守歲”。
????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,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,從掌燈時分入席,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。根據(jù)宗懔《荊楚歲時記》的記載,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。吃年夜飯,是春節(jié)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。大年夜.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,闔家團聚,圍坐桌旁,共吃團圓飯,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。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肴盛饌,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。
????守歲的過程中,還有很多“注意事項”,忌諱吵架和說一切不吉利的字眼,甚至連平日里常說的話這時也得改一改,蒜諧音“散”,叫蒜是“義和菜”;醋諧音“促”,有短促之嫌,直接叫醋為“忌諱”。上半夜,一家人齊動手包餃子。以包成元寶形狀為好,盼望招財進寶之意。一般是在半夜12點前煮餃子。煮餃子時也有規(guī)矩,先舀一些沸水在屋門口澆一下,辟邪、防止惡神野鬼搶食將要敬神、祭祖的水餃。餃子端上飯桌以后,孩子要雙手拽著門搭鉤或者門栓抻一抻,說這樣做個子才能長得高。有的人家連湯帶水地盛水餃,叫“湯水不漏,財氣不透。”
????當午夜交正子時,新春鐘聲敲響,爆竹聲震響天宇,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。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志、喜慶心情的流露。經(jīng)商人家.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: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(fā)大利。不過,據(jù)舊習認為,敬財神要爭先,放爆竹要殿后。傳說,要想發(fā)大財者,炮仗要響到最后才算心誠。
????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里后的第一件事,就是拜天地、迎神、祭祀祖先。古時,這種禮俗很盛。因各地禮俗的不同,祭祖形式也各異,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,有的到宗祠拜祖,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,陳列供品,然后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。
????從儀式上看,守歲的每個程式都是民族的曾經(jīng)記憶,不能動輒以迷信論之。在除夕夜幕降臨時,有的地區(qū)是戶戶大門緊閉,關(guān)起門來守歲。而威海地區(qū)則敞開街門守歲,只用一根木棍橫放在門檻下就行了。敞門是為了祖先和財神進門方便,橫根棍子是擋著兇神惡煞進不來。守歲時要敬神,主要是敬姜太公。傳說姜子牙封神時把自己忘記了,平日“太公在此,諸神讓位”,過年期間要“諸神歸位,自領(lǐng)香火”,這時姜太公就無處可居了。所以過年時家家在院子靠南墻的地方,用葦席搭個天地棚,棚內(nèi)供著“天地三界十方萬靈真宰大帝之神位”的牌位,這就是給姜太公準備的。守歲時要請神,請財神進門,保佑來年發(fā)財。守歲時要祭祖,祭家譜及神主。在屋內(nèi)大廳北墻上掛家譜,家譜下的供桌北邊,擺放寫有近祖姓名的牌位。天一落黑就要給天地棚上香,在大門外發(fā)紙請財神進門(也有在半夜時),給家譜及神主上香、點蠟燭。半夜的餃子,要先給天地棚、家譜及神主供上,同時發(fā)紙。給祖先紙錢,早時多在室內(nèi)供桌前的“火盆”里焚燒,后來多是室外。在室外要在地上畫個圈,只西南方向留個口,在圈內(nèi)發(fā)紙,并要默禱:“這些錢是給我祖先的,兇神惡鬼不得搶!”敬祭儀式做好了以后,再開始鳴放鞭炮。下半夜,一家人圍坐著講故事、猜謎語、推牌九、擲骰子、打麻將、打撲克、下棋等,既能增進家人情感,也有防止孩子瞌睡的功效?,F(xiàn)在有電視相伴,愿意看電視的可以一看到天亮。天亮后,雖然是住在一個屋子里的一家人,孩子也要向長輩磕頭問好,長輩給孩子壓歲錢?,F(xiàn)在不用磕頭了,但問好還是保留的。至此,這個年度的守歲活動就結(jié)束了。
![](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