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月13日,凌晨五點半,屋外飄起了雪,都基珍推推身畔的老伴兒張立信,一骨碌起來就鉆進廚房。薺菜餃子頭一天晚上已包好,添上一把柴就下鍋煮起來。胖胖的餃子在鍋里咕咕翻滾,再切一點腌蘿卜干兒……燈光透過氤氳的霧氣照下來,映照著她額頭上的汗珠。

都基珍在分揀蘋果。
“中午到了點兒就吃飯,別餓著自己。”把保溫壺塞進老伴兒懷里,都基珍不忘叮囑幾句,張立信憨憨一笑,想說點啥又嘟噥不清楚,一轉(zhuǎn)身就走進了風雪里。
都基珍今年65歲,是威海市高新區(qū)初村鎮(zhèn)馬石泊村村民。原本,靠著家里的五畝地,兩口子都是勤快人,年底返還點口糧,生活雖然緊巴巴的也過得去。
2007年3月,兒子結(jié)婚,在青島工作,操勞半輩子的老兩口終于能歇歇了。當年10月里的一天,張立信去羊亭趕大集,半道上被一輛集裝箱車撞了,脾裂、腦震蕩、12根肋骨齊斷……醫(yī)院躺了58天,花費13萬元醫(yī)藥費,家垮了,都基珍一夜白頭。
家里的頂梁柱倒下了,家里的光景就一年比一年壞,看著以前愛說愛笑的老伴兒變得沉默寡言,都基珍的心就像掉進了深海。不久后,都基珍一家被認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,享受到了幫扶政策。剛強了一輩子的老兩口坐在自家火塘旁,怎么也高興不起來:“扣個貧困戶的帽子有啥光彩?”
可就算是以前,守著這幾畝地又能干啥,每畝地一年除去成本費用,實際到手最多不過500元,靠著這錢還補不上家里的窟窿呢!
就在一家人一籌莫展的時候,2014年,村民都勇叩開了張立信家的門扉:“別在炕頭上悶著了,家門口就有好活計,正缺人手!”
“啥時候去?”張立信勁頭一下就上來了,穿上布鞋就沖出了家門。
“咋讓我遇到這好事呢?”張立信一打聽,原來是距村西三里地成立了個“五十一號農(nóng)場”,而且老板黃松點名要招聘周邊村子的農(nóng)民。
疏花、疏果、套袋、摘袋……可忙壞了張立信,每天都起早貪黑。下蘋果的季節(jié)雇工最高時達到400多人,都是附近遠莊村、馬石泊村、小產(chǎn)村的村民,大家伙一起干活,一起拉呱,那叫個熱鬧。
都基珍最開心的是每天聽老伴兒講農(nóng)場里的趣事兒:“這是我們今年剛結(jié)的維納斯黃金蘋果,又甜又香?!薄敖衲暧纸ǔ闪?0多個果蔬采摘大棚?!薄靶陆ǖ膭游飿穲@,有孔雀、羊駝、矮馬,才這么高……”
老頭子的精氣神兒全回來了,邊講邊用手比劃著,手舞足蹈,聽得都基珍心里癢癢。
就這樣,都基珍一家的日子一天好過一天。去年,威海全市集中建設80個鄉(xiāng)村振興樣板片區(qū)(田園綜合體),馬石泊村和周邊的村莊抱團發(fā)展,共同組成了威海市單體面積最大的“蘋果部落”田園綜合體,農(nóng)場也成了威海市農(nóng)業(yè)產(chǎn)業(yè)化龍頭企業(yè),現(xiàn)代果業(yè)、鄉(xiāng)村旅游、果業(yè)加工三產(chǎn)融合,全面開花。
同村的好姐妹潘永玉、馬玉鳳早就來了,看著這大好的前景,都基珍終于做了決定——把家里的土地流轉(zhuǎn)出去。她也加入農(nóng)場,風風火火干了起來。“貧困戶的帽子早扔到九霄云外了,現(xiàn)在我和老頭子加起來一年能掙四萬元多,在夢里都會笑出聲來!”都基珍笑著說。
去年農(nóng)場蘋果產(chǎn)量在300萬斤左右,2萬多名游客前來游玩,直到年關將近采摘游仍有余溫。顧不得置辦年貨,熱心的老兩口決定堅持站好最后一班崗。
這不,張立信在動物樂園里忙得不亦樂乎,都基珍在陽光大棚對著一箱箱蘋果挑揀、分類、包裝,麻利干脆:“個個都要周周正正的,和挑帥小伙子一樣?!彼劾镩W爍著希望的光彩。(文/圖 威海日報記者 李森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