??????2月28日一早,天空飄起雪花。高新區(qū)初村鎮(zhèn)小館村村民潘守青起了個大早,不到7點就走出門,步行5分鐘就到了村里的加工車間。
??????這車間是小館村的新“村標”。早些年,丈夫、兒女常年在外頭打工,50多歲的潘守青十天有八天守著空房子,由于自己腰不好,干不了農活,田地也漸漸撂荒。
??????如今,潘守青的生活大不一樣了。“別看我50多歲了,在車間里可是把‘好手’!”潘守青笑著說。
??????以前的小館村是高新區(qū)出了名的“省定貧困村”,村里70多戶人家里有60多家貧困戶,再加上位置偏僻,就連去鎮(zhèn)上趕集都要走十公里山路。
??????2011年,小館村老村委大院施工改造,出租給企業(yè)進行生產加工。不久,一處600多平方米的打印機零部件加工車間拔地而起,面向周邊貧困村廣招工人,把就業(yè)崗位送到了村民家門口。
??????“做夢都想不到這種好事!”最初聽到消息,潘守青頗為心動,但更多的是躊躇:“不都是些年輕力壯的小伙子在車間干嘛?一群五六十歲的莊稼人哪能干得動這活計?”
??????可沒料想,過不幾天,車間負責人江向梅找上門來了。一進門,江向梅就是快言快語:“潘姐,我知道咱年紀大了,我們車間是給咱們‘量身定制’的!你盡管把心放到肚子里……”
??????“人家是真心實意為咱著想啊!”回味著江向梅的話,潘守青心里暖烘烘的。她和家人打了聲招呼,隔天就到村委會報了名。
??????這下,潘守青的干勁來了。每天早晨和村里的“工友”們踩著朝陽出門,到單位接受培訓學習,摸索著加工竅門;閑下來,一起嘮嘮生活里的新變化,言語里笑意盎然,再不復往日的沉悶。
??????由于只需要初步加工,她沒幾天就摸清了加工環(huán)節(jié),一天能加工六七千件,還挑起了“傳幫帶”的任務,工資年年見漲,一年能掙3萬多元。
??????隨著越來越多村民的加入,車間作為韓國大振等打印機配套企業(yè)的半成品配件提供商,名頭漸漸響亮起來,為周邊的村莊村民提供30多個工作崗位。到今年,小館村的貧困戶全部脫貧。
??????2月12日,車間復工復產。受疫情影響,潘守青的老伴兒打消了上班計劃,留在家里給她當“后盾”。老兩口聊起天來,話里話外都離不開這車間:“中午別等我吃飯,大振開工了,得抓緊趕會兒工”“我們車間新上了紅外測溫儀,體溫一下就給你測出來……”
??????日子漸漸好起來,潘守青也多了些新想法?!拔液屠项^子一商量,把家里幾畝地徹底承包出去?!迸耸厍嗾f,去年她和丈夫一年掙了6萬多元,“今年再加把勁干,好日子長著哩!”(Hi威??蛻舳擞浾?初佳倫 通訊員 孫德君)
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