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> 教育

數(shù)學教學要善于找內在關聯(lián)

2021-10-08 編輯: 仲鶴

人作為社會群體的一分子,彼此之間總是存在著這樣那樣的關系。數(shù)學知識也是如此,每個知識點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,都有它的生發(fā)點、生長點和延伸點。作為教師要善于尋找、溝通知識間的內在外在的關系,從而做到融會貫通。

一、 拉好近親知識之間的關系

“倍的知識”青島版教材是在二年級乘法口訣中出現(xiàn)的,從教材的編寫特點不難看出這部分知識與乘法相連,它倆之間是親兄弟,是直系親屬。作為教師僅僅找到“倍”的直系親屬還不夠,還要把眼光放得更遠一點,找到它的近親家屬。我在教學時就是把“倍的知識”放到“兩個量的關系”這個大的背景中進行教學。

如在“倍的知識”教學中我沒有像以往那樣呈現(xiàn)情境圖,讓學生提問題,而是呈現(xiàn)右圖,讓學生描述兩個量之間的關系。學生很自然就想到了一年級學習的“比多少”的知識?!罢l比誰多”“誰比誰少”“兩者相差多少”,接著我又引導學生根據(jù)多的量的特點進行分類。學生很自然的分為兩類。再順勢引導,像這兩種“比多少的關系”還有另外一種說法,從而引出“倍的知識”的教學。通過此設計,我將“倍的知識”納入兩個量的關系領域中,這樣一年級學習的“差的關系”、二年級學習的“倍的關系”就巧妙地聯(lián)系起來了,從而讓學生明白“倍的知識”就是用來表示兩個量之間的關系,等到四五年級學習“分數(shù)關系”、“比的關系”孩子就能追根溯源找到知識的起點---- -----“兩個量的比較”,如此的拉關系就會把不同領域的知識融和在一起,便于學生明了知識間的聯(lián)系與區(qū)別 。

二、拉好至親知識之間的關系

至親就是親兄弟,所謂親兄弟就是它們就有著相似的血緣關系,倍的知識與乘法的知識是親兄弟,作為教師就要善于尋找它們共同的知識結構。在教學倍的知識時,我給孩子提供大量的素材,讓學生發(fā)現(xiàn)倍的特點。如:借助看一看、畫一畫等方法便于學生發(fā)現(xiàn)倍與乘法之間的相通之處,借助乘法知識來解決倍的知識,從而深刻理解倍的意義,求一個數(shù)的幾倍是多少就是求幾個幾是多少,用乘法計算。 俗話說:沒有遠慮必有近憂,我們平時教學的就是一個個知識點,如果教師沒有長遠眼光,不善于尋找知識間的直系血親和旁系血親,那么孩子靈活應用知識的能力就會欠缺。思維發(fā)展就會受阻。復習期間我們老師總會有這種感覺,一冊書教完了怎么孩子好像什么也不會,每個知識點都有漏洞都要復習。這就是因為平時的教學中我們進行的都是點狀教學,沒有將點連成線結成網(wǎng)。我們以前研究的“板塊架構復習課”就是幫助學生溝通知識間的聯(lián)系,幫助學生完善知識結構。“板塊架構復習課”由于涉及面廣,操作起來比較麻煩,老師應用的不多。但我們教師應善于將“板塊架構課”變成縮小版,將其理念,滲透在每個知識點中,滲透到每節(jié)課中。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有義務有責任為孩子的一生發(fā)展負責,教學中要善于拉關系,讓關系更親、更近,讓知識在理解中學的輕松,透徹。(通訊員 譚建妮)